季节变化(6篇)

时间:2024-10-19 来源:

季节变化篇1

[摘要]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这一理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内经》原著与后世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成果,对《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具体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内经;因时制宜;治疗;养生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或治疗疾病的措施,是中医理论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部分,其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内经》中论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十分重视人体生命的时间属性,主张应“因天时而调血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时间因素在养生与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告诫医者,“谨侯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本文在此仅就《内经》中因季节、昼夜变化进行治疗、养生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1因季节变化制宜

1.1因季节变化制宜的理论根据春夏秋冬的交替,寒热温凉气候的更迭,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使人体阴阳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素问・厥论》所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脉象应四时也有不同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五脏之气的盛衰亦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且“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素问・水热穴论》)。均论述了五脏各有所主之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且于所主之季功能旺盛。四季变化还会导致人体经气所处位置的不同,例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即人体经气春夏位置浅表,秋冬位置较深。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样受四时变化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冬善病痹厥”。说明四时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而使疾病表现出季节多发性和时令流行性。《素问・脏气法时论》还论述了五脏疾病在不同季节中的病情变化。

正因为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故《内经》认为,“圣人治病,必知天之阴阳,四时之经纪”(《素问・五常政大论》),“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1.2因季节变化制宜的具体运用

1.2.1因季节变化治疗四时寒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体阴阳的消长及疾病的病情变化,疾病在春夏季节因阳长而易于热化,在秋冬季节则因阴长而易于寒化。为了顺应四时而防止疾病易热易寒之变,《内经》提出了“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以及“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治疗原则。主张寒凉之气主令之时,当慎用寒凉性药物;温热之气主令之时,则当慎用温热性药物。当然,这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内经》中又提到“有假者反之”(同上),即气候若有反常,例如,夏当热而反寒,冬当寒而反热的情况下,则不必拘泥于此原则。后世医家既重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原则,又结合中医“有是证则用是药”的一贯主张,在临床治疗中十分注重四时加减用药。例如,李东垣在治疗伤食症时说:“假令夏月大热之时,伤生冷硬物,当用热药木香见丸治之,须少加三黄丸,谓天时不可伐,故加寒药以顺时令”[1],此即夏季用热药而佐以寒剂的一个实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在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指导意义,例如,阳虚之人可于春、夏季服用助阳药,借助此时人体阳气的欲盛之势而增强温阳的效果;阴虚之人则可在秋冬之时服用滋阴剂,以借助人体阴气欲旺之势而收到良好的滋阴效果。其中尤以“春夏养阳”在临床运用广泛。清代《张氏医通》中记载了夏月三伏以辛温之白芥子捣烂外搽治宿痰冷哮的方法[2],这一方法已发展为“冬病夏治”法,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证属阳气不足的病症。

《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因四季寒温施以针刺的内容。《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即四季经气所在部位不同,针刺也应有深浅之别。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就会出现“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等不良后果。《灵枢・四时气》、《灵枢・寒热病》具体论述了针刺应根据四时人体经气所在部位的不同而采取春夏浅刺,秋冬深刺,以使针刺“毋伐天和”。《素问・通评虚实论》还谈到“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提示在寒冷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病人的保暖以确保疗效。

1.2.2因季节变化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经典的养生原则,其原意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通过情致与起居调摄,在春夏季保养肝、心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在秋、冬季保养肺、肾以促进阳气的收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例如,在春季应早睡早起,舒畅情志,“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等。《素问・厥论》还有违背“秋冬养阴”原则,“秋冬夺于所用”,即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以致寒厥的论述。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健康成年男性尿睾酮水平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冬季处于较低水平[3],提示在此季节如违背人体这一生理节律纵欲,有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季节变化篇2

[关键词]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季节性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118-01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已成为社区常见疾病和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关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与季节性相关研究已有报道,单独关于农村社区的报道不多,我们总结了资料完整的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78例,观察分析季节性变化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旨在为农村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的应用及随季节变化的改变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社区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8例。人选标准:(1)长期在我社区内居住且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老年人;(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标准(3)身体状况较好,能够坚持每月定时来我社区卫生中心进行测量血压1次,并能够每周在家由家属自测血压3次,每次测量结果详细记录,按医嘱服用降压药,每季度定时来社区卫生中心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排除情况:(1)继发性高血压;(2)心功能Ⅳ级及以下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严重肝功能不全;(3)恶性肿瘤。

1.2方法

1.2.1临床观察项目及指标: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度、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服用降压药的情况。每周由受社区卫生中心培训过的固定家属分别于星期一、三、五的早6点、午12点、晚9点进行相同肢体的血压测量并认真记录测量数据。每月一次来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由专门医师询问并记录病情变化,测量血压并进行体格检查。每个季度的中间月份的中旬来我社区卫生中心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此间发生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交痛、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按每年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1.2.1血压测量:社区门诊由专门的医师应用统一的购置的符合计量标准的汞血压计,家庭血压测量由经过社区卫生中心培训的患者家属使用社区统一购置符合计量标准的汞血压计并且每季度个人血压计均与社区卫生中心血压计进行校对,误差应<5%。受观察患者在测量血压之前安静休息10min。首诊时测量左、右上臂血压除外外周血管疾病。测量时取坐位,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同一水平。第一次测量后间隔2分钟重复测1次,认真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动态血压应用美国产GE3000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袖带束于患者右上臂肘窝商2cm处,日间(8:00-19:59)每30min自动测一次,夜间(20:00-8:00)60min测一次,测量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分析。观察指标为:24h平均收缩、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连续性资料应用x±S表示,计算资料用频数或构成比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

78例高龄高血压患者中男性48例(61.54%),女性30例(38.46%),平均年龄65-85岁,平均(75±3.1)岁。高血压病程平均(21.3±11.4)年,其中高血压3级57例(73.1%),2级20例(25.64%),1级1例(1.28%),危险度分级属极高危级74例(94.87%),高危级3例(3.85%),1例中危级(1.28%).合并冠心病61例(78.21%),脑血管病51例(65.38%),慢性肾功能能不全20例(25.64%),Ⅱ型糖尿病32例(41.03%),心功能Ⅰ级36例(46.15%),Ⅱ级28例(35.89%)Ⅲ级14例(17.95%)服用降压药平均(2.2±1.8)种。

2.2种方法测量的血压值

见表1通过3种方法测量的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动态血压值,三种方法的脉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3种方法测的血压值(x±s,mmHg)

注:与24h动态监测结果比较,ap<0.01;1mmHg=0.133kPa

3血压的季节变化见表2

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社区门诊测血压和24h动态测血压均显示春季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略低于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夏季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冬季的家庭自测血压和社区门诊测的血压值中收缩压明显高于春、夏、秋季,但与春秋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动态血压值中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春夏季,与秋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心脑血管事件随季节的变化

观察2年间无死亡病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3例次,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次,急性心肌梗死2例次,充血性心衰6例次。脑血管事件64例次,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4例次,脑梗死13例次,脑出血3例次。比较见表3。

表3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x±s)

由表中可看出春秋两季心脑血管发生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合并后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的发生率夏季和冬季高于春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00),冬季略高于夏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夏季和冬季高于春秋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0),冬季略高于夏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

5讨论

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1]和2008年中国老年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将老年人群的降压目标定位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本组观察病例中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的要求接受正规、系统的降压治疗并定期到社区门诊进行查体检查,血压、血脂等相应指标基本控制在目标水平[3],针对心、脑、肾等并发症及糖尿病、血脂代谢的异常也同时进行了正规的治疗,在2年的随访观察期间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明显呈季节性差异,同时血压也呈季节性波动[4]。

在上个世纪70年代Rose的研究提出了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此后,多个研究结果证实了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室外温度呈负相关,这一现象在血压正常及高血压的成人中均可存在,并随年龄的增加更加明显,其中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在较低的环境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通过增加心率和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增高,内皮依赖性因子和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脉搏波速率也可能参与了血压在不同温度下的波动。同时,在寒冷的季节血压升高血清胆固醇、C反应蛋白、红细胞、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会不同程度的升高,导致了血液的高粘稠度和高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另外山东高唐地处北温带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老年人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机体针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差,因此,出现血压随季节的变化,心脑血管事件亦随季节发生波动,同时提醒临床医师关注气候变化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教育患者及家属及时关注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及时监测血压和调整药物的用量和治疗方案[5],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2005.

[2]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9:641-649.

[3]陶寿淇,吴锡桂,周北凡,等.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作用特点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5.26:58-61.

[4]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30-734.

季节变化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迹象变化;园林空间;影响

园林的质量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园林的质量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大量种植植物不但具有环保的意义,而且绿色植物还具有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的作用。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这些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发生一定的季相变化,还会对园林空间造成一定的影响。下面笔者根据园林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研究了这些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情况,希望园林建设部门可以更好的优化景观配置,提高园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

1.1季相变化对植物外形以及美感的影响

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植物的外形具有天然的美感,不同品种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外形特点,有的植物笔直挺拔,例如青松这类品种;也有的植物枝干比较弯曲,比如柳树等等;还有的植物婀娜多姿,比如蔓藤以及水培类植物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植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而且还能使观赏者的心情更加愉悦。有的观赏类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增加了景观的美观度,这些不同品种的植物树形也具有差异性,有的呈尖塔状,也有的呈圆球状,其枝条长短也有很大区别,还有的植物树叶比较茂盛,展现了一种充实的美感,而那些蔓藤类植物则更多的展现了植物的柔美性。

1.2不同季节对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的制约

我国的南北地域差别比较大,而且四季的温度也不同,在不同的季节中,植物的季相变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南方城市,其四季温度的变化比较小,所以一些南方城市的园林植物季相变化也比较小,几乎没有对园林空间造成影响。而一些北方城市的四季变化比较分明,大部分城市都是在开春时发芽,夏季开发,而且树木的枝叶在夏季非常茂盛,人们在艳阳天气中可以在茂密的树木下乘凉;到了秋季,很多树木的树叶都干枯掉落了,很多树木只剩下光秃的枝干;冬季中,植物在严寒中显得非常单一,也有的植物会在冬季开花,成为了冬季园林的一大亮点。这些就是不同季节对园林植物季节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1.3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体现不同的意境

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可以使园林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意境。这种景象在四季分明的城市中比较常见,可以使园林在四季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四季的变化中,很多植物都经历了发芽、开花、结果以及枯萎,这些生长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的不同特性,而且还展现了不同植物的形态美,这些形态美使得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些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当地的古典文化,充分的展现大自然的美感。

2.季相景观配置的要点

2.1树木与花草植物相结合

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物的增加,可以扩大当地绿化的范围,而且绿色有助于缓解人们心中的压力,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除了绿色植物,还应该在园林中增加观赏花等植物的数量,如秋季变红的鸡爪槭,秋季变黄的银杏等。它们和观花植物组合搭配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进行孤植或丛植、群植等。

2.2要注意景观的层次感

分层配置、色调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的高度搭配,使色彩和层次丰富多样,由低到高,由纵到横,层次鲜明,构成多色彩、多形象、多层次的景观,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

2.3不同花期的组合配置

春夏秋冬,人们总是喜欢观赏到鲜花。不同花期植物的组合配置,各季节植物配置适当,可以延长花期,延续观赏时间,使四季花开不断。这就要求每一组合都需有主有次,使效果明显。合理的配置,不但延长了观赏期,而且又可改变景观效果。

3.园林植物季相变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3.1优化园林植物的配置

春季开花植物较多,开花时间或早或晚,花期或长或短。按照其不同的开花特性进行合理搭配可使春季花景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在早春开花的迎春、连翘、金钟花等都有浓密的黄花,既可以大片栽植形成独特的春季景观带,也可以和稍后开红色花的榆叶梅、贴梗海棠、紫荆搭配栽植,亦可与开花时间更迟些的棣棠搭配栽种。夏季大多树木叶已呈现出浓密的绿意,此时植物花朵不再繁密,应该注意绿色叶树种和异色叶树种的搭配,如紫叶李、紫叶桃、红叶鸡爪槭等与绿树间隔栽植。散置于草坪中或作为行道树,都能达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3.2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

合理配置园林中的植物,使之成为丰富的景观,和园林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近景、中景、远景。不同的季相变化使植物花叶形状、枝条形状、轮廓形状、姿态形状、色彩形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能够进行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之间的转换。植物配置的不同形式以及不同的季相变化使园林空间得到重组,带动园林整体景色的变动,形成不同的观景效果以及不同的园林观赏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

3.3通过拟人景观来丰富园林空间

根据中国的古典文化,人们可以寄予花木一定的文化信息,园林可以借助于花木的形态特征承载人们的意志、思想品格、思想,例如对松柏、竹子、梅花、荷花的应用。松柏有“傲霜不凋零,千年不损害”的特性,竹子可以表达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体现出秀逸的神韵,梅可以象征着诗人的气节,和隐士的姿态相互契合。

4.结语

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影响着植物的外形,从春季到冬季,大多数植物都会经历从发芽到枯萎的生长过程,这一过程植物的外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夏季的植物树叶最为茂盛,道路冬季,植物的树叶大部分都枯萎脱落了,只剩下干枯的树干,这些季相变化说明不同的季节对园林景观有着一定的制约与影响。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周期性的,这体现了植物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这些变化对园林空间也有着一定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使园林植物的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园林建设的质量。[科]

【参考文献】

[1]黄正洪,于宏梅,盛庆军.浅谈草坪与地被植物的空间配置[J].北方园艺,2012(2).

季节变化篇4

【关键词】门诊量;季节变动;分析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它担负着接诊、急救、体检等任务,门诊工作的服务优劣、质量高低、数量多少,是反映整体医院水平,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我院2005~2009年门诊量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门诊量变化的规律,为合理调度门诊工作人员,主动开展门诊服务,方便病人就诊提供参考信息及决策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5~2009年的卫生统计医疗报表,数据真实可靠。

1.2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季节比率分析法,以季节比率的大小变化来反映病人在不同时间上流量的变化规律,可以消除不规则因素的影响,季节比率计算公式:季节比率=同季(或月、日)平均数各年份季(或月、日)总平均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指数见表1。

2005~2009年各月门诊量变动分析表见表2。

2005~2009年各季门诊量变动分析表见表3。

由表1可知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指数由0.95到1.04,呈上升趋势,符合医院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医院的门诊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患者需要,医院应简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表12005~2009年门诊工作量情况年度指数表22005~2009年门诊月度动态分析表表32005~2009年门诊季度动态分析表门诊量月份波动以2月、1月、10月为低谷期,这期间是因为正逢元旦、春节、国庆三大传统节日,国人有探亲访友、家人团聚的习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不是很急很重的疾病,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不愿意上医院看病。一年中2月份门诊量最低,达低谷;以11月、12月、7月、6月为高峰期,其中11月份门诊量最高,达峰值,因为在11月、12月随着天气逐渐转冷,某些慢性病极易复发,如高血压、老慢支、心脑血管疾病等,而7月、6月在南宁却是严热的夏天,这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季节,如:在酷署难耐的夏天,很多人喜欢喝啤酒、冷饮等食物,这就很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4月份处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天气时冷时热,这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类传染病的多发期,因此4月份的季节比率也达到了104.33%。

门诊量季度波动以第一季度最低,季节比率为85.26%,第四季度最高,季节比率为106.20%。通过动态分析,我院的门诊量变动情况呈波动性,以年为周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3讨论

季节变动分析,是时间序列中将一定时期内因季节变动而出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动指标进行分析,以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提高工作效率[1]。

季节变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反复性,季节变动的测定在医院管理中和统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通过它可以分析过去,又可以预测未来,使其更加实用化、合理化。

面对门诊工作量季节变动的特点,医院应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在门诊量的高峰期,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安排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适当增加门诊医务工作者,加强门诊的便民措施,尽量缩短病人在门诊的就诊时间,避免“三长一短”现象;而在门诊的低谷期,适当安排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或外出进修,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同时,医院还要加强门诊的宣教工作,积极制定有关的优惠就医政策,且不断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吸引更多的病人来我院就诊,从而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郑爱青.季节变动分析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实用价值.医学信息,2009,22(1):34~36.

季节变化篇5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药用植物虎杖在不同季节时其不同生长部位中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含量及其变化规律,旨在为虎杖的最佳采收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甲醇-0.1%磷酸(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柱温:27℃;进样量:20μl。结果通过测定不同季节虎杖的茎叶与根中的大黄素含量,发现根中大黄素含量最高,且大黄素含量在8月最高。结论虎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黄素含量变化是有规律的,可根据其根中的大黄素含量确定最佳的采收时间。

【关键词】虎杖;大黄素;采收时间;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tofindthechangingregularityofemodincontentindifferenttissuesofpolygonumcuspidatumgatheredindifferentseasonsbyhplc,sotodecidethebestgatheringtime.methodstheseparationwasperformedon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column,usingmethanol-0.1%h3po4(80∶20)asmobilephase,detectedat254nm.theflowratewas1.0ml/min,thecolumntemperaturewas27℃.resultsamongtherhizomeandstemleafofpolygonumcuspidatum,thecontentofemodinintherhizomewasthehighest.overayear,thecontentofemodinwasthehighestinaugust.conclusionthecontentofemodinchangesregularlyintheprocessofgrowthanddevelopmentofpolygouumcuspidatum,thebestgatheringtimecouldbedeterminedbytheemodincontentintherhizomeofpolygouumcuspidatum.

keywords:polygonumcuspidatum;emodin;gatheringtime;hplc

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是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常见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广西、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传统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根和根茎,性味苦寒,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蒽醌、酚性物质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大黄素有较广泛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1]。由于大黄素具有显著的药理学功效,故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经验认为,大多数根茎类中药都在春秋季节时采挖,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贮藏于根中。《中药大辞典》也记载虎杖的根及根茎应在春秋二季采挖[2]。然而,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合成的次生代谢物质(包括有效成分或称生物活性成分)随着季节的变化,其不同生长部位的含量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仅凭经验模式采挖,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中药材,药材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虎杖的根茎和叶部位中大黄素的含量,通过跟踪观测安徽合肥地区3-9月间虎杖中大黄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期为确定虎杖的最佳采收季节提供依据。

1材料

agilent1100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agilent色谱化学工作站。大黄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含量测定用,批号756-9203);虎杖药材采于安徽省委党校植物园,经本实验室鉴定为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etzucc.。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80∶20);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柱温:27℃;进样量:20μl。

2.2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大黄素对照品1.0mg,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摇匀,配成100μg/ml的溶液。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

取虎杖茎叶与根适量,分别干燥研细,过60目筛,精密称取约0.1g,加入三氯甲烷25ml和2.5mol/l硫酸溶液20ml,称定重量,置80℃水浴回流2h,冷却后称重,用三氯甲烷补足失重,摇匀,分取三氯甲烷,精密量取10ml,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定容至10ml,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备用。

2.4线性关系试验

取100μg/ml的对照品溶液,用甲醇稀释为100、16.67、8.33、1.67、0.83μg/m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每个浓度重复3次,进样量为20μl。以对照品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134405x+16.119(r=0.9999)。表明大黄素在0.83~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20μl,重复进样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1.8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稳定性试验

将待测样品溶液在室温下贮存,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每隔2h进样1次,共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0.91%,表明该样品溶液在10h内基本稳定。

2.7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代样品5份,每份0.1g,精密称取,按“2.3”项中的方法处理,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结果大黄素峰面积值rsd=1.85%。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8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取已知含量(21.609μg/ml)的样品,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大黄素(8.333μg/ml)对照品,按正文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及上述的色谱条件,依法测定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9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干燥虎杖不同组织粉碎品,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吸取20μl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hplc图见图1。表2样品中大黄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讨论

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4月中旬开始展叶,5-8月份为生长旺盛期,8-9月份为花期,一般在10月底部分叶片开始发黄脱落,11月中旬落完。结果表明,大黄素平均含量根部明显高于茎叶。在根中,大黄素含量在3-9月间基本呈递增趋势,至8月达到顶峰;与此同时,茎叶中大黄素含量则呈递减趋势。这说明虎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大黄素的生成量最高出现在叶中(3月份),随后,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根茎中却是全年最低点;随后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逐渐升高,至4月份时,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就明显超过叶中,8月份时为全年最高点。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次生代谢物质的基因在植株不同部位中转录与表达的时间不同;其二,生长早期,由于虎杖幼嫩的茎叶营养丰富,物理结构不坚韧,易遭受微生物、食草动物侵袭,大黄素可能在这个时期通过体内转运通道从根部转移到茎叶中以起到一种化学防御作用,而在生长晚期,这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随器官成熟而逐渐下降贮存于根茎中。这种现象在其他植物中也有发现,例如,喜树幼叶中喜树碱含量是成熟叶的100倍[4]。从试验结果来看,我们认为,虎杖的采收时间应在8月份较为适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本试验样品均是在植物园的不同样本区,选择采样30株作为样本,每次采集同一样本植株上的茎叶和根茎,低温烘干,混合粉碎成60目细粉,保证了采样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王淑玲,孙云廷,刘昱霞,等.大黄素的药理学研究近况[j].中成药,2007,29(6):877-879.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329-1330.

季节变化篇6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中间产品;总交易量;国民收入

一、引言

货币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流通的平均次数。根据货币数量论,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总的货币供应量等于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异决定了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当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存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但是,当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变化的货币政策就可能产生“矫枉过正”或不足的情况。

货币流通速度分为收入流通速度和交易流通速度。主要区别在是使用交易总量还是使用国民收入来考察货币速度这一点上。

我国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赵留彦、王一鸣(2005),他们注意到了部门间货币需求的差异,认为1979~2003年我国非农业部门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提出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杜子芳(2005)指出物价指标是随消费结构而变化的,考虑了消费结构变化因素的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是上升的;从统计理论的角度对数据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伍超明(2004)提出应该用交易总量指标来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分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解释了虚拟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耿中元(2008)利用货币需求模型分析了影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制度影响因素,总结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注意到,至今为止,人们研究的是年货币流通速度,还没有人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本文根据我国2003年至2009年的季度经济指标,主要探讨生产部门各部门的季节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特点,以期能为货币的结构性调整提供参考。

二、模型说明

(一)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模型的内涵

本文使用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推导出的货币流通速度V=PTM,即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分析。

理由是:在现代化商品生产过程中,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的商品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中间产品的交易环节,而我们在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只统计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并没有统计中间产品的交易价值,这样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的。例如,A公司生产的原材料1亿元由B公司购入,B公司据此生产出1.5亿元的产品并由C公司购入再加工,C公司生产出2亿元的产品由D公司购入并以3亿元的价格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此假定下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3亿元,而用货币来衡量的总交易量应该是1+1.5+2+3=7.5亿元;但假如C和D之间还存在一家公司D’,C以2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以2.5亿元把产品销售给D,D再把产品以3亿元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样一来用货币衡量的总交易量就是1+1.5+2+2.5+3=10亿元,但国内生产总值仍是3亿元。再假设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是2亿元,那么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分子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都是1.5,而以总交易量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就分别是3.75和5。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发现以GDP、GNP等国民收入数据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变化缓慢不能有效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以包含中间产品情况的实际销售量为分子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变化。

(二)数据说明

关于PT,由于收集总交易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只能采用与总交易量相关性较强的指标来进行计算,如日本的津曲俊英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为分子对日本国内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进行了分析(津曲俊英,2009)。作者在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三类指标进行计算,一是“分行业主要工业经济指标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二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三是“累计各地区按构成分组的建筑总产值表”中的总产值。这三个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此三组指标反映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主要发展状况,同时国家统计局从2003年起基本上是按季公布,可以研究经济发展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季节性变化。不过由于这些指标主要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如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统计对象是500万以上企业,因此,并不能覆盖我国经济全体。另外,本文关心的是商品生产领域,所以,本文就不讨论第三产业的问题了。

关于M,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货币存量量的数据一般都直接使用货币供应量M1(伍超明2004,赵留彦2005、2006),M2(杜子芳2005)或各部门存款余额(张彤玉等,2009)来进行计算;本文也采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M2数据作为货币流通量来进行比较、分析。

三、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一)总量分析

首先将工业、农业、建筑业三部门的销售收入指标加总,计算出三部门总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与以名义GDP计算的我国总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进行比较,结果如图1。

从图1我们首先可以发现不管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还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都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但交易流通速度的季节波动特征更明显。主要特征是每年的第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最低,每年第四季度最高,其中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考虑进了数据统计上的时间滞后因素后,作者认为:我国的春节是在公历的1、2月份,是造成每年的一季度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大量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付以及当年销售收入的确认,使得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与收入流通速度都为全年最高;特别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呈现出突然增加的常态。

其次,我们不难发现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所计算的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的变化是比较平缓的,而用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合计总产值计算的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的变化却很大,其原因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讨论的一样,国民生产总值是统计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果的体现而不是这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中,结果并不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而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与当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认识的不同结果,即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是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

(二)部门差异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并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发现各行业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

如图2所示,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从2003年至2009年的变化情况来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在建筑业和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货币的供给数量与其生产规模是比较适应的,货币供应紧张情况不明显;而我们观察工业企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就可以明显的看到2003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它的流通速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提高,说明在此期间工业企业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超过了该行业能够获得的货币数量,其原因可以用易纲、伍超明、斐平等学者所提出的货币向虚拟经济中“渗漏”来解释;2008年4季度后随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它的流通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反映了企业间交易规模的缩减。以上数据说明工业企业的货币需求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是很强但是货币的供给往往并不与其需求相适应,而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规模与其能获得的货币量是比较一致的。

四、结语

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充当交易的媒介。因此,研究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才能反映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当商品交易媒介这一职能效率的高低,实践与理论的结果才能统一;通过分析2003年1季度至2009年1季度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本文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上升的结论,这与货币数量理论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相关的结论相一致;同时,还得出我国建筑业和农业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动的,特别是当经济增长时工业部门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上升的。

作为政策建议,本文作者认为不管是M0、M1、M2都是总量指标,只能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而不能反映货币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利率应该说更多的是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状况,不能反映实际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利用情况,而货币交易流通速度是一个能反映货币资金在生产流通各部门中被利用效果的指标,应作为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参考指标而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杜子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给量――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大的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5.1,P26-30

[2]斐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J],经济研究,2003.8,P21-27

[3]耿中元、何运信,依托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J],经济论坛,2008.19,P60-61

[4]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4.9,P36-47

[5]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P17-28

[6]Friedman,M.1970,“ATheoreticalFrameworkforMonetaryAnalysi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78No.2

【季节变化(6篇) 】相关文章:

小型超市店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10-10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冬季防火方案(6篇) 2024-10-19

季节变化(6篇) 2024-10-19

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6篇) 2024-10-19